黄建明实战案例专栏 | 【案例80】手工电焊条「弄虚作假」案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航空无损检测
80 手工电焊条「弄虚作假」案例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值得各位焊接界同仁警惕的是,很多外国品牌在中国本地化管理和生产后其产品质量能否保持原本的质量值得我们三思!!!



温馨提示:

本系列专栏案例均在夏紀真老师的网站发布过,经作者本人修改和补充后,由本公众号发布,以满足当下年轻人互联网浏览习惯。

#

实战案例专栏 /   案例80

2000年初的时侯,我有个朋友想代理国内某焊条厂的手工电焊条,前来询问我的意见,我建议他按BS639做一个焊条性能测试,他委托我给他做了直径3.2mm和4.0mm级别为J506的焊条试验,结果是全焊缝的拉伸性能满足要求,但是,所有的低温-30˚C时冲击值不合格


电焊条厂家认为不可能,于是在2000年3月7日厂家的销售经理和焊工到香港找到我们公司,带来一包J506焊条和一块已经焊好的试件说是(E7016)焊条焊的,并且附上一张他们的试验报告给我看,其中低温-30˚C时冲击值在90-140J,这数据相当好全部能满足BS639要求(合格)。


午,我们请他带来的焊工用J506直径4.0mm焊条,用二块相当于Q235B级别的板材,尺寸是125x300x20mm厚加上10mm厚垫板,坡口角度25˚。


焊工问我怎样进行焊接,我说您在国内是怎么焊的您就怎么焊


等待焊条先烘焙360˚C 2小时后,他很熟练地组装试件焊接起来,用交流焊机(AC),电流160-180A,每条焊枝焊接焊缝长度约160-170mm,平焊位置进行焊接,也没有预热,温度逐步升高超过250˚C以上,层间温度也没有控制,总共分6层焊接,每层两道焊缝,分道交换焊接方向,最后在焊缝表面再厚厚地焊上一道焊缝,用了1小时20分钟焊完。


当天的车间气温是20˚C。


焊接完成后焊工告诉我,他们以前全部是这样做的,夏天也一样。


我就是想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做试验的,若不严格按标准做全部测试其产品就不可靠!


3月8日我安排将这两块试件拍X光检测和进行机加工,只准备做冲击低温试验。


X光射线拍片焊缝质量是非常好,不见任何气孔和夹渣。


3月9日下午做冲击低温试验J506和E7016全部合格,在-30˚C和-40˚C数据相当好,厂家销售经理可高兴了,很满意试验的结果。



J506-1 86J、77J、132J-30˚C

J506-2 140J、147、49J-40˚C

E7016-1 32J、153J、142J-30˚C

E7016-2 161J、124J、110J-40˚C


销售经理、焊工和我以及我的朋友旁证试验过程。


为了真正满足BS639及国家标准GB/T 5117-1995的要求,道间温度(Inter-pass temperature)必须控制在110˚C-180˚C之间


我请求焊工帮我按标准再焊一件,所有条件一样只是控制道间温度在150-180˚C之间,用了3个半小时才完成,而且我不允许他在焊缝表面再焊那厚厚的一道盖面焊。当天的气温是14˚C。


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做X光拍片,3月10日上午机加工冲击试件,下午做试验,结果如下 :


15J、36J、26J (共3件) -30˚C全部不合格。


销售经理、焊工和我以及我的朋友旁证试验过程,看到这样结果他简直不敢相信,问我可不可以再加工一套试下看看。


我同意马上安排将剩余焊件再机加工一套冲击试件。


3月11日应销售经理的要求我们再次在同一块焊件上机加工三件冲击试件,结果如下:


-57J、20J、18J (共三件) -30˚C,结果也是全部不合格。


销售经理、焊工、我和我的朋友以及他的太太旁证试验过程。


我问销售经理是否我们的试验程序出错?


从焊接开始道间温度受控制和全部机加工,不用火焰切割试样,试样的取样,V型切口的标准测量,冷冻温度及时间(-30˚C 保持15分钟)等等,他们说都没问题。


面对这样的试验结果他们感到很诧异却又说不出原因来,只好说邀请我们到他们厂去再试下。


过了一段时间我与我的朋友前去国内这家焊条厂,我们同时带去了一包日本品牌的焊条,同是BS639 E5154(AWS E7016)级或GB/T 5117 J506级别。


开始进行焊接之前我与他的总工、技术员以及已退休的总工商讨按什么标准进行焊接,我们查看了BS639和GB/T 5117-1995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道间温度要求在110˚C -180˚C之间,我询问总工用什么温度他说最好是150˚C。


行!就用150˚C


我们选择了直径4.0mm的焊条准备两套同样级别同样尺寸的试板,分别用我们带来的日本焊条和他们自己的焊条进行焊接,仍是上次的那位焊工


1.试板材料:Q235;

2.试板尺寸:100x300x20mm二块;

3.坡口角度:20°±5°,加10mm厚垫板与母材同级别;

4.根部间隙:16±1mm;

5.焊缝层数:6-7层;

6.每层焊道:2道;

7.焊接方向:每层交换一次;

8.焊接位置:用平焊进行焊接;

9.试板预热:110˚C;

10.道间温度:150˚C;

11.试板焊接前应予反变形以防止角变形;

12.试板必须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焊接,不可强行固定或用点焊固定在其他工作台,焊完后的试板若有变曲不可矫正。角变形超过5°的试板应予报废;

13.焊接电流型式:交流电(A.C.);

14.焊接电流:用焊条平焊位置允许最大值的90%即190x90%=170A左右(160-180A);

15.试件必须在空气中冷却;

16.冲击试样取样任部用冷却机加工,5个试样取其中3个平均值;

17.采用2mmV型缺口,用缺口标准测量工具测量,冷冻温度及时间(-30˚C保持15分钟)。


们看着焊工进行焊接,并负责监测道间温度,分别交替进行焊接两块试件,一块是用他们的焊条,一块是用我们带去的日本品牌焊条,焊接从下午13:00pm开始只到18:30pm才完成,当时的室温是12˚C左右。


其间我看到总工不停地从烘箱里找焊条给焊工焊接,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每支挑选,他说因为有些焊条的药皮有偏芯问题,而我带去的日本焊条是不需要挑选任意取用。


完成标准规定的焊道后,焊工习惯地准备再盖面焊接时我叫停他了。


他觉得奇怪地看着我说:“为什么我们以前邀请ABS、CCS、DNV、BV等船级社来验证时都没有要求停止焊这道焊缝,他们都是认可的啊”。


的确是的他们的焊条盒子上全部都有这些船级社的认可标志。


我就拿着BS639和GB/T 5117-1995标准对着他们新老总工说:“我们今天这样做有没有违反标准要求!?


他们都说:“没有”。


为了省时间我们就没有做X光拍片了,待试件冷却到室温后就送去机加工。


二天早上我们再到试验室看着做冲击试验,两组试件各5件结果数据分别如下:


他们的J506:37J、27J、18、34J、63J -30˚C (按其中3件取平均值仅仅合格)


日本品牌:98J、123J、110J、89J、96J -30˚C(全部超标合格)


质量好坏  高低立见!


通过对比试验说明他们以前的产品是通过「弄虚作假」做出来的,假在什么地方呢?(各位读者您先自己想想然后再往下看)


英文:As Welded(AW), Post Welded(PW)


为我们这种焊条是As welded焊接完成后不作任何热处理的,而Post welded是要做焊后热处理的。


他们巧妙地在最后焊缝上再厚厚盖一道焊缝,这样做相当于给下面的焊缝进行了一次有效「回火」热处理,而且我们按标准机加工冲击试件时,将表面焊缝铲除只取焊缝中心位置,这样结果肯定会把冲击值大大的提高。


这样做出来数值全是虚假的。


焊缝的冲击值直接影响到焊缝韧性和抗疲劳值,更直接地说影响到焊缝容易产生横向裂纹,也就是我形容的焊缝「抗裂」能力下降。


我们不知道现在中国制造的各式各样的钢结构,出现大量的横向裂纹是否与这样的「焊材质量」有关。


我在这里只是介绍一种手工电焊条,其他焊材特别是药芯焊丝出现大量的「超级延迟裂纹」。


是否也是这样制造的呢?


由于药芯气体保护焊接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而且很多外国品牌都在大陆设厂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卖价就相对便宜了,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量采用,在焊接的过程中如果再加人为的保护措施不足和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大量的「横向裂纹」出现,严重时纵向横向都有,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


最可恨的是产品交货到国外时被老外发现裂纹,最后被要求退货和巨额赔偿打官司没完没了……。


值得各位焊接界同仁警惕的是,很多外国品牌在中国本地化管理和生产后其产品质量能否保持原本的质量值得我们三思!!!


关于作者



黄建明长期从事在役无损检测技术工作近40年。任职于香港安捷材料试验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物理(无损检测方向)”本科专业兼职教授。美国焊接学会会员,美国无损检测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暨无损检测分会理事。英国焊接和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发证章程(CSWIP)焊接检验督察,英国无损检测人员考试发证章程(PCN)II级焊缝射线照相评片员,美国焊接学会(AWS)高级焊接检验督察,AWS焊接导师,美国无损检测学会(ASNT)NDT检验师-UT、RT、MT、ET III级(高级)技术资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RT、UT 3级(高级)技术资格。


联系方式:

邮箱:kmwong@aes.hk

公司:香港安捷材料试验有限公司 


/ END /

本公众号将会持续分享黄建明老师的实战经典案例,欢迎订阅,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章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文章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
推荐精彩博文

预约相关课程

请稍候